第(3/3)页 门外的禁卫充耳不闻,他们没有得到命令,是不能放这位十一殿下离开的。 赵佶气急,怀里揣着那块砚台,从上到下的企图‘越狱’,最终却都被抓了回去。 李清臣,沈括等人忘了赵佶,这会儿来到翰林院,进行紧张的阅卷。 苏颂,章惇,蔡卞,韩宗道四位相公随后陆续到来,这是赵煦亲政以来的第一次科举,他们也想从中觅选良才,不止关乎现在,日后同样重要! 大户人家尚且懂得伸展羽翼,何况是这些当朝大佬? 一份份考卷在翰林院穿来穿去,不时有人击节赞叹,将一份份考卷送入苏颂,章惇等人房间。 也有人对着几份考卷破口大骂,直接扔到一边。 这些阅卷的翰林院士在平时没有多大权力,但在阅卷的时候,却主宰着这些举子的未来前程。当他们对一人做出否定的时候,往往意味着这个人永诀仕途。 苏颂,章惇等人彻夜在这里,第二天在政事堂,青瓦房处理完政事,再次赶过来。 他们企图从上万人中,选出他们需要的人才。 苏颂要的是与他理念的一样,并且未来会在朝廷大放异彩的人。 章惇要的,则是新人,支持‘新法’的新人,他既要在现有朝廷官吏中挑选,也要在这次以及日后的科举中选拔。 他们考虑的都很长远,对人才极其重视、渴求。 李清臣,沈括他们同样在寻觅,他们寻觅的方向有些不同,沈括主要是为太学找人;李清臣则考虑的是礼部,而后是‘新法’推行。 随着四位相公的重视,其他各部的尚书陡然惊觉,快速加入其中,甚至还有大理寺等加入,他们都在急切的需要人才。 ‘新法’的推行,越来越需要人手,尤其是新人! 朝廷对这次科举这般重视,朝野侧目,那些考生以及家属就更加紧张了。 一些人迫不及待的送礼走关系,甚至于,到了李清臣,沈括头上! 为此,苏颂,章惇大怒,科举舞弊最是不能容忍。 刑部果断介入、抓人,吏部直接革除了五个人的功名,以示惩戒。 这样,才让开封城的热闹,稍稍平静。 赵谂没有独自喝酒,这一次,他走到哪都有人请,甚至是一些大户,主动拉拢,要与他联姻。 但赵谂一个都没答应,反而与一个有方道士特别相投。 这个道士着实有能力,三言两语就说的赵谂引为知己,相见恨晚。 当夜,这道士就带着赵谂见了不少人,都是现在或者曾经的大人物,言谈举止非常意气,令赵谂郁结的内心得到舒展,兴奋不已。 开封城热闹非常,你方唱罢我登场,没个停歇。 倒是以往高朋满座,宾客如云的苏府显得很是寂寥。 苏家可以说是诗书之家,在大宋少有可比。 自苏轼祖父起,再到他们这一代,不说苏轼父子三进士,苏辙更是一度拜相,位列中枢。 苏轼,苏辙的几个孩子,几乎全部进士及第,比之章惇章家不遑多让。 但到了现今,门前罗雀,少有人来往。 苏迈面容有些枯槁,进了苏轼书房,抬手道:“父亲。” 苏轼向来洒脱,看着因为他而不得志的长子,默默点头。 苏迈恭谨的立着,道:“父亲,岳父准备隐居,明日启程。” 苏迈娶的是吕陶之女,岳父指的就是吕陶。 苏轼轻叹一声,放下手里的书,道:“或许为父也该隐居了。” 苏迈神色动了动,没有说话。 朝廷厉行‘新法’,凡是阻碍之人,尽皆遭到罢黜,以往的贬谪都没了。 苏家被除名,名义上是‘抗旨不尊’,实则还是因反对‘新法’遭祸。 现在的‘新党’与熙宁年间完全不同,手段激烈,阻挡的人与事,莫不是强烈拆除。 ‘隐居吗?’ 苏迈心底自语。 苏轼现在不到六十,他还不到三十,就隐居了吗? 第(3/3)页